典座教訓
永平道元禪師清規篇次目錄乾之卷序校訂冠注永平清規凡例典座教訓。 宇治縣興聖寺辨道法越州大佛寺(附僧堂四板被位圖並凡例)赴粥飯法永平寺(附僧堂十二板首缽位圖並凡例)坤之卷眾寮清規永平寺(附眾寮十二板圖並凡例)對大己法永平寺知事清規永平寺跋典座教訓觀音導利興聖寶林禪寺比丘道元撰佛家從本有六知事。 共為佛子。 同作佛事。 就中典座一職。 是掌眾僧之辨食。 禪苑清規雲。 供養眾僧故有典座。 從古道心之師僧·發心之高士。 充來之職也。 蓋猶一色之辨道歟。 若無道心者。
徒勞辛苦。 畢竟無益也。 禪苑清規雲。 須運道心。 隨時改變。 令大眾受用安樂。
昔日溈山·洞山等勤之。 其餘諸大祖師。 曾經來也。 所以不同世俗食廚子及饌夫等者歟。 山僧在宋之時。 暇日諮問於前資勤舊等。 彼等聊舉見聞。 以為山僧說。 此說似者。 古來有道之佛祖。 所遺之骨髓也。 大抵須熟見禪苑清規。 然後須聞勤舊子細之說。 所謂當職經一日夜。 先齋時罷。 就都寺·監寺等邊。 打翌日齋粥之物料。 所謂來菜等也。 打得了。
護惜之如眼睛。 保寧勇禪師曰。 護惜眼睛常住物。 敬重之如禦饌草料。 生物熟物。
俱存此意。 次諸知事。 在庫堂商量。 明日吃甚味。 吃甚菜。
設甚粥等。 禪苑清規雲。 如打物料並齋粥味數。 並預先與庫司知事商量。 所謂知事者。 有都寺·監寺·副司·維那·典座·直歲也。 味數議定了。
書呈方丈·眾寮等嚴淨牌。 然後設辨明朝粥。 淘米調菜等。 自手親見。 精勤誠心而作。 不可一念疏怠緩慢。 一事管看。 一事不管看。
功德海中。 一滴也莫讓。 善根山上。
一塵亦可積歟。 禪苑清規雲。 六味不精。 三德不給。 非典座所以奉眾也。 先看米便看砂。 先看砂便看米。 審細看來看去。 不可放心。 自然三德圓滿。 六味俱備。 雪峰在洞山作典座。 一日淘米次。
洞山問。 淘砂去米。
淘米去砂。 峰雲。 砂米一時去。 洞山雲。 大眾吃個什^8□。 峰覆卻盆。
山雲。 子他後別見人去在。 上古有道之高士。 自手精至。
修之如此。 後來晚進。 可怠慢之歟。
先來雲。 典座以絆為道心矣。 如有米砂誤淘去。 自手檢點。 清規雲。 造食之時。 須親自照顧。
自然精潔。 取其淘米白水。 亦不虛棄。
古來置漉白水囊。 辨粥米水。 納鍋了留心護持。 莫使老鼠等觸誤。 並諸色閒人見觸。 調粥時菜。 次打並今日齋時所用飯羹等。 盤桶並什物調度。 精誠淨潔洗灌。 彼此可安高處安於高處。 可安低處。 安於低處。 高處高平。 低處低平。 梜杓等類。 一切物色。 一等打並。
真心鑑物。 輕手取放。 然後理會明日齋料。 先擇米里有蟲。 綠豆糠塵。 砂石等。
精誠擇了。 擇米擇菜等時。 行者諷經迴向灶公。 次擇菜羹。 物料調辨。 隨庫司所打得物料。 不論多少。 不管粗細。 唯是精誠辨備而已。 切忌作色口說料物多少。 竟日通夜。
物來在心。 心歸在物。 一等與他精勤辨道。 三更以前。
管明曉事。 三更以來管做粥事。
當日粥了。 洗鍋蒸飯。 調羹。 如浸齋米。 典座莫離水架邊。 明眼親見不費一粒。 如法洮汰。
納鍋燒火蒸飯。 古云。 蒸飯鍋頭為自頭。 淘米知水是身命。 蒸了飯便收飯籮里。 乃收飯桶。 安□槃上。 調辨菜羹等。 應當蒸飯時節。 典座親見飯羹。 調辨處在。 或使行者。
或使奴子。 或使火客。 教調什物。 近來大寺院。 有飯頭羹頭。 然而是典座所使也。 古時無飯羹頭等。 典座一管。 凡調辨物色。 莫以凡眼觀。 莫以凡情念。
拈一莖草。 建寶王剎。 入一微塵轉大法輪。 所謂縱作莆菜羹之時。 不可生嫌厭輕忽之心。 縱作頭乳羹之時。 不可生喜躍歡悅之心。 既無耽著。
何有惡意。 然則雖向粗全無怠慢。 雖逢細彌有精進。 切莫逐物而變心也。 逐物而變心。
順人而改詞。 是非道人也。 勵志至心。
庶幾淨潔勝於古人。 審細超於先老。 其運心道用為體者。 古先縱得三錢而作莆菜羹。 今吾同得三錢而作頭乳羹。 此事難為也。 所以者何。 今古殊異。
天地懸隔。 豈得齊肩者哉。 然而審細辨肯之時。 下視古先之理。 定有之也。 此理必然。
猶未明了。 卒由思議紛飛兮如其野馬。 情念奔馳兮同於林猿也。 若使彼猿馬一旦退步返照。 自然打成一片。 是乃被物之所轉。 能轉其物之手段也。 如此調和淨潔。 勿失一眼兩眼。 拈一莖菜。
作丈六身。 請丈六身作一莖菜神通及變化。 佛事及利生者也。 已調調了已辨。 辨得看那邊安這邊。 鳴鼓鳴鐘。 隨眾隨參。 朝暮請參。 一無虧闕。 卻來這裡。 直須閉目諦觀堂裡幾員單位。
前資勤舊獨寮等幾僧。 延壽·安老·寮暇等僧。 有幾個人。
旦過幾板雲水。 庵里多少皮袋。 如此參來參去。 如有纖毫疑猜。 問他堂司·及諸寮頭首·寮主·寮首座等。 銷來疑便商量。 吃一粒米。
添一粒米。 分得一粒米。 卻得兩個半粒米。 三分·四分·一半·兩半。 添他兩個半粒米。 便成一個一粒米。 又添九分。
剩見幾分。 今收九分。
見他幾分。 吃得一粒廬陵米便見溈山僧。 添得一粒廬陵米。 又見水牯牛。 水牯牛吃溈山僧。 溈山僧牧水牯牛。 吾量得也未。
你算得也未。 檢來點來。 分明分曉。 臨機便說。 對人即道。 且恁功夫。
一如二如。 二日三日。 未可暫忘也。 施主入院捨財設齋。 亦當諸知事一等商量。 是叢林舊例也。 回物俵散。
同共商量。
不得侵權亂職也。 齋粥如法辨了安置案上。 典座搭袈裟。 展坐具。 先望僧堂焚香九拜。 拜了乃發食也。 經一日夜。 調辨齋粥。 無虛度光陰。 有實排備。 舉動施為。 自成聖胎長養之業。 退步翻身便是大眾安樂之道也。 而今我日本國。 佛法名字聞來已久。 然而僧食如法作之言。 先人不記。 先德不教。 況乎僧食九拜之禮。 未夢見在。 國人謂。 僧食之事。 僧家作食法之事。 宛如禽獸。 食法實可生憐。 實可生悲。 如何哉。 山僧在天童時。 本府用典座充職。 予因齋罷過東廊。 赴超然齋之路次。 典座在佛殿前曬苔。 手攜竹杖。 頭無片笠。 天日熱。 地磚熱。 汗流徘徊。 勵力曬苔。 稍見苦辛。 背骨如弓。 龍眉似鶴。 山僧近前。 便問典座法壽。 座雲。 六十八歲。
山僧云。 如何不使行者人工。 座雲。 他不是吾。 山僧云。
老人家如法。 天日且恁熱如何恁地。 座雲。 更待何時。 山僧便休。
步廊腳下。 潛覺此職之為機要矣。 又嘉定十六年癸未五月中。 在慶元舶裡。 倭使頭說話次。 有一老僧來。
年六十許歲。 一直便到舶裡。 問和客討買倭椹。 山僧請他喫茶。 問他所在。 便是阿育王山典座也。 他雲。 吾是西蜀人也。 離鄉得四十年。
今年是六十一歲。 向來粗歷諸方叢林。 先年權住孤雲裡。 討得育王掛搭。 胡亂過。 然去年解夏了充本寺典座。 明日五日。 一供渾無好吃。 要做面汁。 未有椹在。
仍特特來。 討椹買。 供養十方雲衲。 山僧問他。 幾時離彼。 座雲。 齋了。 山僧云。
育王去這裡有多少路。 座雲。 三十四五里。
山僧云。 幾時回寺裡去也。 座雲。 如今買椹了便行。 山僧云。
今日不期相會。 且在舶裡說話。 豈非好結緣乎。 道元供養典座禪師。 座雲。 不可也。
明日供養吾若不管便不是了也。 山僧云。 寺裡何無同事者理會齋粥乎。 典座一位不在。 有什^8□缺闕。 座雲。 吾老年掌此職。 乃耄及之辨道也。 何以可讓他乎。 又來時未請一夜宿暇。 山僧又問典座。 座尊年。 何不坐禪辨道。 看古人話頭。 煩充典座。 只管作務。 有甚好事。 座大笑雲。
外國好人。 未了得辨道。 未知得文字在。 山僧聞他恁地話。 忽然發慚驚心。 便問他。 如何是文字。 如何是辨道。
座雲。 若不蹉過問處。 豈非其人也。 山僧當時不會。 座雲。 若未了得。 他時後日。 到育王山。 一番商量文字道理去在。
恁地話了便起座雲。 日晏了忙去。
便歸去了也。 同年七月。
山僧掛錫天童。 時彼典座來得相見雲。 解夏了退典座歸鄉去。 適聞兄弟說老子在個里。 如何不來相見。 山僧喜踴感激。 接他說話之次。 說出前日在舶里文字辨道之因緣。 典座雲。 學文字者。
為知文字之故也。 務辨道者。 要肯辨道之故也。 山僧問他。 如何是文字。
座雲。 一二三四五。 又問。 如何是辨道。 座雲。 遍界不曾藏。 其餘說話。 雖有多般。 今所不錄也。 山僧聊知文字了辨道。 乃彼典座之大恩也。 向來一段事。
說似先師全公。 公甚隨喜而已。 山僧。 後看雪竇有頌示僧云一字七字三五字。 萬像窮來不為據。 夜深月白下滄溟。 搜得驪珠有多許。 前年彼典座所云。 與今日雪竇所示。 自相符合。 彌知彼典座是真道人也。 然則從來所看之文字是一二三四五也。 今日所看之文字。 亦六七八九十也。 後來兄弟。
從這頭看了那頭。 從那頭看了這頭。 作恁功夫。 便了得文字上一味禪去也。 若不如是。
被諸方五味禪之毒。 排辨僧食。
未能得好手也。
誠夫當職先聞現證。 在眼在耳。 有文字。
有道理。 可謂正的歟。 縱忝粥飯頭之名。 心術亦可同之也。 禪苑清規雲。 二時粥飯。 理合精豐。
四事供須無令闕少。 世尊二千年遺恩。 蓋覆兒孫。 白毫光一分功德。 受用不盡。
然則但知奉眾。 不可憂貧。 若無有限之心。 自有無窮之福。 蓋是供眾住持之心術也。 調辨供養物色之術。 不論物細。 不論物粗。 深生真實心。 敬重心。
為詮要。 不見^8□漿水一缽。 也供十號兮自得。 老婆生前之妙功德。 庵羅半果。 也捨一寺兮能萌育王最後之大善根。 授記□。 感大果雖佛之緣。 多虛不如少實。 是人之行也。 所謂調醍醐味。 未必為上。 調莆菜羹。 未必為下。 捧莆菜。
擇莆菜之時。
真心·誠心·淨潔心。 可準醍醐味。 所以者何。
朝宗於佛法清淨大海眾之時。 不見醍醐味。 不存莆菜味。 唯一大海味而已。 況復長道芽養聖胎之事。 醍醐與莆菜。 一如無二如也。 有比丘口如灶之先言。 不可不知。
可想莆菜能養聖胎。 能長道芽。 不可為賤。 不可為輕。 人天之導師。 可為莆菜之化益者也。 又不可見眾僧之得失。 不可顧眾僧之老少。 自猶不知自之落處。 他爭得識他之落處。 以自之非為他之非。 豈不誤乎。 耆年晚進。 其形雖異有智愚朦。 僧宗是同。 亦昨非今是。
聖凡誰知。 禪苑清規雲。 僧無凡聖。 通會十方。
若有一切是非。 莫管之。 志氣那非直趣無上菩提之道業耶。 如錯向來一步。 便乃對面蹉過。 古人之骨髓。
全在作恁功夫之處也。 後代掌當職之兄弟。 亦作恁功夫始得。 百丈高祖之規繩。 豈虛然乎。 山僧歸國以降。 駐錫於建仁一兩三年。 彼寺^4□置此職。 唯有名字。
全無人實。 未識是佛事。 豈敢辨肯道。 真可憐憫。 不遇其人。 虛度光陰。
浪破。 道業。 曾看彼寺此職僧。 二時齋粥。 都不管事。
帶一無頭腦無人情奴子。 一切大小事。
總說向他。 作得正。 作得不正。
未曾去看。 如鄰家有婦女相似。 若去得見。 他乃恥乃瑕。 結構一局。 或偃臥。 或談笑。 或看經。 或念誦。 日久月深。 不倒鍋邊。 況乎買索什物。 諦觀味數。 豈存其事乎。 何況兩節九拜。 未夢見在。 時至教童行也未曾知。 可憐可悲。 無道心之人。
未曾遇見有道德之輩。
雖入寶山兮空手而歸。 雖到寶海兮空身而還。 應知雖他未曾發心兮。 若見一本分人。 則行得其道。 雖未見一本分人兮。 若是深發心者。 則行膺其道。 既以兩闕。 何以一益。 如見大宋國諸山諸寺。 知事頭首。 居職之族。 雖為一年之精勤。 各存三般之住持。 與時營之。 競緣勵之。 已如利他。
兼豐自利。 一興叢席。 一新高格。
齊肩競頭繼踵重踪。 於是應詳。 有見自如他之癡人。 有顧他如自之君子。 古人云。
三分光陰二早過。 靈臺一點不楷磨。 貪生逐日區區去喚不回頭爭奈何。 須知未見知識。 被人情奪。 可憐愚子運出長者所傳之家財。 徒作他人面前之塵糞。 今乃不可然耶。 嘗觀當職前來有道。 其掌其德自符。 大溈悟道典座之時也。
洞山麻三斤。 亦典座之時也。 若可貴事者。 可貴悟道之事。 若可貴時者。 可貴悟道之時者歟。 慕事耽道之跡。 握沙而為寶。 猶有其驗。 摸形而作禮。
屢見其感。 何況其職是同。 其稱是一。 其情其業。 若可傳者。 其美其道。
豈不來乎。 凡諸知事頭首。 及當職作事作務之時節。 可保持喜心·老心·大心者也。 所謂喜心者。 喜悅心也。
可想。 我若生天上。 著樂無間。 不可發心。 修行未便。
何況可作三寶供養之食耶。 萬法之中。 最尊貴者。 三寶也。 最上勝者。 三寶也。 天帝非喻。 輪王弗比。 清規雲。 世間尊貴物外優間。 清淨無為。 眾僧為最。 今吾幸生人間。 而作此三寶受用之食。 豈非大因緣耶。 尤以可悅喜者也。
又可想。 我若生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之趣。 又生自餘之八難處。 雖有求僧力之覆身。 手自不可作供養三寶之淨食。 依其苦器。
而受苦縛身心也。 今生既作之。
可悅之生也。 可悅之身也。 曠大劫之良緣也。 不可朽之功德也。 願以萬生千生。 而攝一日一時。 可辨之可作之。 為能使千萬生之身結於良緣也。 如此觀達之心。 乃喜心也。
誠夫縱作轉輪聖王之身。 非作供養三寶之食者。 終其無益。 唯是水沫泡焰之質也。 所謂老心者。 父母心也。 譬若父母念於一子。 存念三寶如念一子也。 貧者·富者。 強愛育一子。 其志如何。
外人不識。 作父作母方識之也。 不顧自身之貧富偏念吾子之長大也。 不顧自寒。 不顧自熱。 蔭子覆子。 以為親念切切之至。 發其心之人能識之。 慣其心之人方覺之者也。 然乃看水看谷皆可存養子之慈懇者歟。
大師釋尊。 猶分二千年之佛壽。 而蔭末世之吾等。 其意如何。 唯垂父母心而已。 如來全不可求果。 亦不可求富。
所謂大心者。 大山於其心。
大海於其心。 無偏無黨心也。 提兩而不為輕。 扛鈞而不可重。 被引春聲兮不游春澤。 雖見秋色兮更無秋心。 競四運於一景。 視銖兩於一目。 於是一節。 可書大之字也。 可知大之字也。 可學大之字也。 夾山之典座。 若不學大字者。 不覺之一笑莫度大原。 大溈禪師。 不書大字。 取一莖柴不可三吹。 洞山和尚。
不知大字。 拈三斤麻。 莫示一僧。
應知向來大善知識。 俱是百草頭上。 學大字來。
今乃自在作大聲。 說大義。 了大事。
接大人。 成就者個一段大事因緣者也。 住持·知事·頭首·雲衲。 阿誰忘卻此三種心者哉。
於時嘉禎三丁酉春記示後來學道之君子云。 觀音導利興聖寶林禪寺住持傳法沙門道元記。
典座教訓(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